文/嚴雅馨 2011.10.16
陳姿妃,一位出生於日本武士精神家庭的孩子,從小就受到長輩高壓管理,也因祖父與父親的嚴格管教方式,讓親子之間始終保有一段無法被打破的隔閡,卻也因此造就了陳姿妃獨立自主的性格,她從小就非常有主見,放棄當時得來不易的高中錄取資格,轉而報考護理科,此舉震怒了父親,因父親承襲祖父日本武士精神,認為護理員是卑賤的「下女」工作,然而,她不顧家人反對,依舊堅持就讀護理,升上高職後,她試圖遠裡家庭的控制,開始參加救國團,從此,為她無國界社會服務的人生揭開序幕。
陳姿妃說,自從參與救國團後,才發現原來有一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計畫著如何為社會、國際奉獻一己之力,在團體中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與成就,她以自身經驗,鼓勵身為人父人母的聽眾,應支持孩子到舒適圈之外的地方接受挑戰,孩子充分闖蕩之後,就會回歸平淡,也能為自己的人生累積色彩。
參與救國團後,漸漸地接觸海內外社會服務,她才明白,原來護理工作不是只有在醫院才能做,任何地方有需求都能做,甚至可以跨國界幫助弱勢族群,因此,她投入於無國界救援行列,起初,到泰北從事防疫工作,在泰北與緬甸戰亂的疆界,腳下的每一步都可能因誤踩地雷而失去生命,但這樣的冒險卻抵擋不住她服務的大愛,她回想在泰北服務過程中,仍對小女孩喝下一口又一口骯髒黑水的畫面念念不忘,也開啟她到國際偏遠地區服務的想法。
然而,這樣的決定又再次掀起一波家庭革命,她儘管心裡掙扎,依舊堅持踏上社會服務的路途,但感嘆「忠孝不能兩全」,至今依舊無法得到父母親的認同與支持,但未不因此灰心喪志,反而在社會服務上表現傑出,期許自己可以陪伴每一位患者重拾好的生活,也找到自己生命的真諦。她覺得人生中一次次的歷練都讓自己的羽翼變得強壯、絢爛。
而後回到台灣,她認為從事服務不是只有自己做,必須要傳承給更多的人,才能將美好的服務理想延續下去,近十年來,帶領許多學生從事海內外社會服務,從護理專業、管理與組織團體、服務態度等教育,全力培育有志一同的學生,從護理臨床到護理教育,帶領無數學子看到更廣、更大的護理界。
服務足跡踏遍海內外,橫跨亞洲、非洲、中南美洲,只要哪裡有災難,她就往哪裡去,自始至終堅信著國際救援的服務理念,從人道醫療服務、災後重建、地區發展等,解救了無數人的生命。她認為:「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。」即使家人反對也要堅守初衷做對的事情與善的事情。
經過長年累月的社會服務經驗,她期望護理可以生活化、國際化,更期盼能打破速食公益、速食成果定論的迷思,鼓勵大家服務與照護要從「心」做起,更要從身旁做起,關懷家人與朋友,關心應該有如呼吸一樣自然,期盼大家都能做個自由發光體,讓愛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,也讓世界看見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