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是國人常見的困擾。全台灣估計有150~200萬人飽受失眠之苦。失眠,容易造成交通事故(高出四倍),進而造成家庭生活及人際關係的干擾,記憶力或注意力的障礙(認真功能降低約20%)等等。因此,提升睡眠,是本次演講的重點。講師將分享失眠的病理以及改善方法。
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看,關於失眠,在臨床上,還是比較主觀的判斷。例如「一週幾天沒睡好」、「對睡眠品質是否滿意」等等。台灣睡眠協會做過調查,躺下去之後要花很多時間(半小時以上)才能入睡,約50%;睡覺不穩定、不滿意,約14.6%;中途一直醒過來,13.5%;一大早就醒來13.3%。綜合來看,有四分之一是睡不好的。年齡愈大,睡眠品質不好的比例,也會提高。而女性會比男性高。講師曾假設是城鄉問題,但考量到城市容易取得安眠藥,主觀上可能較輕向自己睡得好,因此還是假定失眠本身是生理現象,生理和心理之間的互動結果,而非城鄉問題。
失眠的症狀:夜間得不到適當睡眠、白天覺得疲倦、工作和生活的功能減低。失眠的類型:入眠困難(超過半小時無法入睡)、時睡時醒(都在淺睡階段,夢多)、清晨清醒(四點前)。在病理上,有原發性失眠(找不到原因)、時差性失眠(生活節律的問題)、睡眠呼吸中止症(如打鼾)、腳部不安症(睡覺時腳亂動)等。睡眠問題還包括夢遊、覺得鬼壓床、咬牙或磨牙等。
講師分享他到日本高齡照顧中心參訪的心得,該照護中心早上把高齡者帶到外面曬太陽,他們發現,這樣做之後,高齡者的睡眠品質也會比較好。因此,講師回到台灣後,將病房設計為可以提高白天亮度的病房,病房內有一種光盒,可以提供很亮的光,幫助病患調節睡眠。因為人體有褪黑激素機制,透過光線的治療,可以調節睡眠。
此外,有些人天生就是睡不好。壓力來的時候,也會睡不好(急性失眠)。約有三分之一的失眠者是情緒憂鬱造成的,三分之一是原發性,三分之一是過去的壓力或情緒疾病而造成現在的失眠。精神病最多的是憂鬱、躁鬱。
關於失眠的治療:過去,醫界不太看重失眠問題。其實失眠是心理、生理性的現象。現在,可以用藥物來試圖控制失眠問題,但要讓專業的醫師開立藥品,不同的藥品有不同的效果和目標,也會有不同的副作用。所以醫師本身要跟病患有足夠的合作默契。臨床上,確實也有吃了三、四種安眠藥也無法入睡的,這是需要長期觀察、治療。
要從日常生活改善失眠,應避免抽菸、喝酒,最好避免喝咖啡、吃有刺激性的東西,傍晚之後尤其不要喝。運動也是個好方法,但不要在傍晚或晚上運動。晚上全身肌肉要放鬆。人的生理時鐘,早上(白天)興奮,做事情有衝勁,但晚上要放鬆,才有助於睡眠。喝咖啡有助於興奮,喝茶也是。年輕時影響或許不大,但年邁之後,喝茶對於睡眠,慢慢的會有影響。睡覺的環境也要弄好,對於睡眠會有正面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