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師強調心靈對身體的影響,以此為核心,介紹培養心靈素養的重要。人們心裡想的事情,身體會有反應,例如心中有仇恨,身體會在當下做出反應,久了就會累積出病痛。反過來說,身體也會反映心靈,例如器官移植後,有可能會殘留之前捐贈者的心理訊息,例如興趣、喜好等,雖然主體意識並沒有置換,但這也說明人的身心是有關聯的。因此,我們要存好心、說好話、做好事。心裡對身體是有影響的。宗教信仰也會給人類似的經驗。如充滿善念,就會跟善的神靈有感應;心存惡念,也會感應到負面的靈。在科學研究中,心靈雖然看不到,但也愈來愈多研究者投入心理的研究。
講師從以下六點,談論身心關係:生理狀況、想法與行動、環境與人際關係、社經地位與成就感、情緒、信仰。談談心靈的實踐、學習,成為一個完整的心靈生活過程。我們重視健康,也應重視心靈。
一、生理狀況:身體本身的表現,會影響心靈。樂觀與否,與身體狀況有關。憂鬱不全是心理問題,大環境的污染、食物也有可能對某些人產生身體上的改變,如果干擾到激素,心情也可能會低落。當我們低落時,要去檢驗日常飲食和藥物。生理狀況對心理狀態是有影響的。
二、想法與行動:只一個人對未來的期待,如何想、如何做。一般來說,人有悲觀的思考模式、樂觀的思考模式,不同的思考模式,對事情的處理也會不同。在教育、家庭上,也會有影響。樂觀的家庭,小孩子也會浸染樂觀的態度。人如果碰到挫折,往外頭怪罪,引起連鎖反應,對自己也不好。多少也與宗教信仰有關係。
三、環境與人際:大環境影響我們的生活。到鄉下比較悠閒,到城市比較匆忙。多與大自然接觸,心情也會放鬆。家庭環境也是影響因素。幼年與父母相處不好的人,壯年時期(約四十歲)罹患慢性病的可能性較一般人高91%。若人際網路緊密(如家庭、社區關係緊密),比較不會罹患身心疾病。
四、社經地位與成就感:教育程度、所得、成就,影響健康。有社會地位,有較好的經濟狀況,不免要勤奮工作,但應避免成為工作狂,否則會累積過度的壓力。
五、情緒與健康:憂鬱、焦慮、憤怒,這三種負面情緒具有殺傷力。用樂觀的心情面對人生,如果觀察到自己有負面情緒,要多注意。負面情緒對身體健康有直接的影響。
六、宗教與信仰:心靈世界重要的層面。參與度不同,心靈感受也會不同。如果有宗教信仰,對於人生挫折較能克服、對他人較能包容,面對創傷也能有效平復。宗教信仰對一個人有許多啟發。知識用來解決問題,但人生遇到的苦難,知識很難對付。這種大型挑戰,宗教信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或看到希望。
最後,講師提到,遇到災厄固然痛苦,但我們若能從心靈層面改善、調適,就能實際改善生活。生命的一切都來自心識,怎麼想,就怎麼做、怎麼感受。如果能充滿愛、樂觀、分享,就能讓心靈成長,而心靈正是身體健康的根本。重視心靈,就是重視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