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.3.15
講者/臺北新劇團團長 李寶春
文/葛喬源
有道是:「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。」本次受邀的講者,其動人的生命故事即證實了人生的高潮迭起恰如戲劇。臺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先生,出生於北京,十歲進入北京戲曲學院,擅長扮演文武老生。近年來,李團長所帶領的戲碼,有老戲新唱,也有新戲,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拓展戲路。
李寶春先生表示,自己的人生有數個階段,最初是童年時期,當時家庭還算富裕。隨後便進入學校,是第二階段,也是學習階段。第三階段是文革時期。而後,李寶春先生輾轉赴美,又來到臺灣。歷經生命的波折,李寶春先生說:「人生就如同戲劇一般,不知道走到哪裡是變化。」李寶春團長輕描淡寫的提到,人生總有不如意,但一切終能克服,引發現場觀眾深思。
「藝術可以分為生活藝術、舞台藝術、表演藝術。人生若沒有藝術,可以活,但很枯燥、很乏味。」李寶春團長這麼向觀眾說道。同時,對於藝術與生活經驗的差異,李團長受到藝術家齊白石的啟發:「太似則媚俗,不似則欺世。」藝術不是生活的原型,生活不完全是藝術,經過一定的包裝,才成為藝術。
演員能夠運用目光、臉色來營造不同的氣氛變化。李寶春先生表示,美感和人的意識、感覺是連繫在一起的。美是對比,也是心態的反映。藝術感的建立猶如「立象盡意」,客觀的物象和主觀的情致融合在一起,形成一種虛擬、傳神的意象。李團長如此解釋。
李團長說,前輩總提醒要多看戲,看了別人的戲,再往前想,沿著藝術的感覺去想。因為藝術家的想像,和哲學家的思考是不同的。李寶春團長抓住了戲劇的精髓、受到廣大的歡迎與注目,也是因為多方的想像和思考,淬煉出一身與眾不同的藝術造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