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者:陳守忠(自行車選手)
講題:健康可以踩出來
日期:94.11.20
講者陳先生是許多世界紀錄的保持者,是很有毅力和能力的單車騎士,騎遍世上各個角落,包括高山、沙漠,出過很多本書記錄這些行程和見聞,也是一位環保鬥士。他的氣質給人的感覺相當年輕,笑容常開,完全沒有老態。他說,這是因為他經常在戶外運動、活絡筋骨的緣故。
腳踏車在許多開發中國家被視為落後,但其實它是個很文明而且環保的交通工具。它不耗油,更可以促進健康。促進心肺功能、增強肌肉耐力、有效控制體重、紓解工作壓力。 騎車一般的時速為15公里,可藉由旺盛的血液循環,清除體內細胞的廢棄物,達到新陳代謝的效果,也能提升心肺功能。騎單車是需要大量氧氣的運動,也是一項有氧運動。體重60公斤的人,以時速16小時騎單車,每小時耗熱量為444卡;如果要減去一公斤體重,需要消耗7700大卡,共計需騎車17.34小時。臨床上,醫師會鼓勵慢性病患騎單車復健。因此騎車對促進身體健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。
講者基於多年經驗和知識,介紹單車運動的基本概念:
一、騎車前要暖身:騎車雖然稱不上不是劇烈運動,但暖身、伸展可以避免肌肉過度痠痛、抽筋或其他傷害。
二、踩踏時要保持適當的速度:騎車主要是利用腿部肌肉的活動和心肺功能的維繫,達成運動的效果。如果騎變速車,要能配合不同的路段適當切換高低速檔,以免造成無謂的負擔。
三、騎車時要多聽身體的聲音:如果騎單車時發現身體疲累、心跳過快,就要放慢休息,不要一味追隨速度。運動會流汗,務必要補充水分。
四、騎車後要做緩和運動:騎完車會相當疲累,至少做五分鐘的緩和運動,可以避免乳酸累積、降低肌肉的疼痛感。
接著,講者提到了單車運動應「如何入門」。俗諺說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騎車首要挑選適合自己需求的車。路線也要衡量體力,一開始建議不要超過20公里的平坦路段。騎車時基本配備有安全帽、手套、水壺,可以視需求配有前後照燈、打氣筒、修理工具組(包含內胎)等。在戶外難免遇到狀況,最好要學會簡易檢查與維修。出發前檢查煞車、胎壓、座墊高度、鍊條潤滑、車燈等。上路後容易發生故障的是落鏈、破胎。選擇自己適合的路線和坡度,慢慢增加。
當我們漸漸能在周遭生活圈享受騎車樂趣,體力也可以負荷了,就可以往外齊,學會看看路邊的風景。那將會是最大的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