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者:葉炳強(臺大醫院神經部醫師)
講題:老年退化性疾病——認識失智症
日期:94.8.21
醫師在演講之初,分享了美國前總統雷根的故事。這位美國總統過世十年前,親筆寫了一封公開信,告訴國人他得了阿茲海默症。他提到了幾個重要的概念。當時而他覺得這件私事並不可恥。他提到他太太得到了惡性腫瘤而引起許多人們注意這個疾病、提早預防。因此他決定跟老百姓講,讓大家重視阿茲海默症。患者的家屬也是需要重視的。他也希望他可以跟家人分享他的生活,努力維持生活的正常,跟朋友保持聯繫。不過他也說,這疾病嚴重時,家庭會承受很多的負擔。在臨床上,醫師希望我們不要責怪病患也不要苛責家屬。
這則故事帶出了失智的照護辛勞與記憶困擾。由於人類壽命延長,社會上老年人的比例會愈來愈高。因此老人退化相關的疾病,更需要社會要投注資源去關切與研究。演講的當時,估計全台灣約四到八萬失智症人口(有些還是隱藏的人口,沒有被發現)。三四十歲罹患失智症的比例很低,六十歲以後愈來愈高。可見這個疾病跟年齡是最直接相關的。
醫師以「健康的忘記」來化解一般人對失智的疑慮:健忘其實是「正常的」記憶困擾。我們平常就可以從頻率、深度、廣度來評估健忘是否嚴重。有些實際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評估。當你忘記對方的名字,被提醒後仍想不起來;找不到東西,後來找到時卻想不起原本的用途。這些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範圍。記憶力下降伴隨的問題是辨識能力、運用物品的能力等認知功能。
在醫學上,失智症分為退化性失智症、血管性失智症、混合型失智症。大家熟知的阿茲海默症就是退化性失智症。失智症初期的病狀表現除了記憶喪失、判斷力不佳外,還可能改變個性和語言表達的能力。到了認知混亂時期,會有精神問題如幻想、疑心,也會游走,日常生活的依賴性更高。在多重壓力下甚至可能造成失手打人、躁動不安。可惜目前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。早期診斷早期用藥,可以延緩病症。
失智造成的影響很長遠,平常就可以多預防了。重點是腦筋要動。在生活習慣上,要能減輕壓力、規律運動、定期放鬆、睡眠充足、調整生活步調、維持良好飲食習慣等,都是有效防止失智的辦法。如果有焦慮或憂鬱現象,一定要早點找醫師治療。平常也可以多培養心智。打牌、閱讀、繪畫、木工、針織、下棋、玩遊戲等,增進學習知能。藥物不要亂吃,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。
不管是患者還是照顧者,如果能好好珍惜身邊的人,對彼此的負擔會減輕。健康的心理是面對生理疾病最關鍵的因素。